kaiyun体育全站入口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思考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新引领、赋予了新使命。运用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与新举措。研究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国家战略定位、健康需求升级、新兴信息技术、跨领域融合发展等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带来新机遇;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更高要求、主动健康意识不足、人口结构变化等新挑战;同时存在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处方体系亟待完善、智慧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能力尚需加强、供需结构失衡亟需化解、多元协同格局仍需深化等新问题。基于此,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处方体系建设、智慧化服务水平提升、融合化发展能力加强、健康服务供需结构健全、多元化协同发展5个方面提出举措建议。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可见,健康中国建设作为新征程上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2016年10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同时,《纲要》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一节中指出,要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2022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将八段锦、太极拳作为非药物疗法干预方案纳入《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独特优势。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往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促进、价值阐释、路径实施、策略选择、模式探究、未来展望等方面,为本研究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基于此,本研究从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新举措4个方面,对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更好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推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中的作用提供有益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既高度凝练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李崟,2023),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作为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故中国式现代化亦将为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引领。
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重要特征既从全局上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也涵盖了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即全民健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指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实现路径,即健康均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价值追求,即全面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了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要义,即健康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展现了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世界意义,即全球健康。进一步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理论概括与实践要求的有机融合,既蕴含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特征,也能够为其提供价值引领与重要支撑。例如,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基本国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巨大挑战,故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就是要落实人口规模巨大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以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筑牢全民健康之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作用,对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健康中国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家战略。此后,国家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对接和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文件,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亦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可见,新征程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既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目标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落实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在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意蕴。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上升为国家战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运动促进健康中独具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构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均指出要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入开展与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身和健康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积极扶持推广具有简单易学、文化深邃、群众基础广泛等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服务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不仅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明确了时代主题,更是新征程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可见,新征程上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定位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力扶持与推广将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开启新篇章,尤其体现在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进行大力推广与积极践行,这既是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相较于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干预手段的优势之所在。
健康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最具普遍意义的民生需求(申曙光 等,2018)。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需求不断增长,运动促进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八段锦、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干预、康复以及健康促进发挥了积极作用(崔元苑,2020),并逐渐成为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内容。
人民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并呈现年轻化与主动化趋势。一方面,健康需求年轻化。相较以往民族传统体育受众多为中老年群体,当下一大批90后、00后通过网络平台习练八段锦、太极拳,如国家体育总局版八段锦播放量已超1 000万次,一大批年轻群体积极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锻炼之中(梁旭 等,2023),以国潮派养生为标识的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理念与方法逐渐受到年轻群体的青睐。另一方面,健康需求主动化。在大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及当下医疗卫生资源有限促使传统疾病预防理念改变的背景下,人民群众主动健康意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锻炼态度逐渐由被动、消极转变为主动、积极。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成为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更成为舒解压力、愉悦身心、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方式。而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因其具有简单易学、老少皆宜、不受场地限制等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一以贯之地将“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治未病”的预防观、“身心兼修”的整体观融摄其中,并注重通过独具特色的健身理念和方法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新征程上健康需求升级无疑将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AI等新兴信息技术已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大数据、AI、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智能体育App、可穿戴智能设备、AR智能互动大屏等逐渐成为日常锻炼中采集和监测健身数据、制定个性化健身方案、提供科学化健身指导、增强交互化运动体验的重要辅助手段(韩晓明 等,2022)。在新兴信息技术赋能下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亦将被赋予更多可能性。以AR智能互动大屏为例,目前,北京海淀公园、天津绿道公园等全国多地智慧化体育公园推出体感交互式AR智能互动大屏,内容多辅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关注与参与。在AI、AR等新信息技术助力下,AR智能互动大屏除了能实现基于健身者、健身设备、健身内容的交互式健身与运动体验,增强健身趣味性和娱乐性,还可以通过系统内置的图像识别、肢体识别跟踪技术捕捉练习者形体动作,对练习过程、存在问题等进行提示和反馈,实现虚拟教练式科学指导,并在练习后通过反馈系统给予针对性指导建议,优化下一阶段练习方案,使其客观认知练习过程的真实情况。这对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智慧化发展,尤其是对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数据化的健康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可见,新兴信息技术将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支撑。
在大体育观价值引领下,体育事业更加深刻地渗透到社会发展各领域,民族传统体育与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走向纵深。体医、体养、体卫、体教、体旅等融合发展理念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深化和落实,民族传统体育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身和健康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与上述融合发展相关的《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康养、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背景下,跨领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破了以往民族传统体育单一领域发展存在的瓶颈,使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在全方位、全周期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有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发挥其社会效益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例如,体医融合的深入实施不仅在宏观层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卫生系统的资源整合,也在微观层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深入开展,使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朝着个体化、针对性方向发展。尤其是为以不同受众具体症状和身心特征为依据,以针对性健身方法为手段,以不同练习强度、量等为参照,以运动促进健康为目的的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创造了新契机,对充分发挥其在健康促进、慢性疾病防治与功能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在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引领的同时,也对其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使命。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例,我国14多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赛事活动组织、科学健身指导、健身场地设施、健身组织网络等诸多方面需以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全民健康为内在旨归,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确保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仍存在总体数量不足、质量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例如,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既体现在民族传体育不同项目之间缺乏多元化、多样化的内容供给,也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同一项目内缺乏基于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内容供给,加之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化和科学化健身指导水平不足等问题较为突显,使得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揭示的全民健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指明的健康均等的指引和要求下,完善与人民健康需求相契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结构势在必行。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所指向的健康目标的要求下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与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体育和健康权益,成为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使命。
近年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与卫生资源有限的矛盾促使传统疾病防控理念转变,主动健康理念应时而生(李祥臣 等,2020)。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从被动医疗走向主动健康的重要举措。尽管社会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主动健康意识不足仍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主动健康意识缺乏,目前,社会大众尚存在重医疗卫生、轻体育运动的观念(董传升,2021;刘路 等,2023),无病即健康、无病不运动、有病即就医的被动健康理念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加之国民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升等因素,导致大众主动获取和处理民族传统体育健康相关知识、服务等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进而以民族传统体育为重要组构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未能充分发挥其健康促进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主动健康认识片面,即使部分群体具备主动健康意识且将民族传统体育视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但却仅将其健康促进的积极作用定位于生理层面。例如,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发现,社会大众多围绕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机体功能等角度阐述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促进作用,而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对人的心理、精神、道德、社会适应等健康的综合形塑,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成为偏于一隅的纯技术性工具,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大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背景下提高人民群众主动健康意识,并使其养成自主自律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行为,即是对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0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64亿,占总人口数量18.7%,比2010年上升5.44%(国家统计局,2021)。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现实问题,国家出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文件,为体育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了政策支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开云官方网,在老年群体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健康服务预防慢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减少家庭和社会医疗保障负担的需求进一步激增。尽管近年来老年群体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内容日益多元、健身指导日渐科学、健身场地日臻完善,但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这种供需矛盾既体现在老年群体健康需求总体量的增加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更加个性化的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的增加与供给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就后者而言,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相对落后于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种类、品质和保障水平均有待提升,尤其是老年群体获取个性化、科学化健身服务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例如,目前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不高,老年群体健身与医疗信息整合不足,导致无法基于其健康数据定制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健身方案。因此,提供更多且优质的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以满足老年群体健身和健康需求成为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
《纲要》指出,要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亦指出,要建立完善运动处方库,推进处方应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对满足个性化、针对性健康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分类不断细化、内容不断丰富,推进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深入实施,但运动处方体系仍待完善。
1)健康筛查不完善。运动处方的制定需对运动前运动对象的身体活动水平、健康状况等进行健康筛查与评估,之后在体测基础上制定运动处方指导方案,这是最大限度获得运动效益、规避运动风险的必要保障(王正珍,2021)。但目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制定多以养生保健、预防慢性病为主要目的,以组合的练习次数、组数、时长等为主要方式,缺乏对运动对象运动前身体活动水平、疾病症状、既往病史等健康筛查,导致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适用对象不明确、运动方案针对性不足、预期效果模糊、运动风险尚存等问题较为突显。
2)评估体系不健全。目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仅被视为一种固定化练习方案,缺乏对其不同练习阶段健身与健康数据的动态监测、评估与反馈。同时,当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不足,导致习练者对其运动处方执行过程中的方案制定、过程指导、数据监测、结果反馈等知之甚少,不利于习练者正向心理状态和积极自我效能的建立与保持,亦将削弱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效果。
3)复合型人才短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特点决定了处方师需兼具民族传统体育素养和医疗康复专业素养。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化、个性化、精准化健身需求,全国多地相继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自2017年起在全国范围举办了10多期运动处方师培训,并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作为课程内容,培养了一批专业素养较高的运动处方师。但整体来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针对性健康需求相比,复合型人才短缺、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仍然突显。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与康复医学等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多注重本领域技能培养或知识传授,对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且不同部门职责、目标等存在差异,致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受阻,进而导致深谙体医养等多元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这亦是当前制约体医、体养融合进一步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
4)科学性不足。由于不同人群的年龄、健康水平、训练适应性等存在显著差异,科学化与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则尤为重要(邱俊强 等,2022)。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缺乏基于多指标、大样本量、长时间跟踪及多学科协作的研究。例如,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的研制多以单一化血压、睡眠质量或生活质量等为评价指标,缺乏关键指标及不同指标相关性、交互性探究;且样本量多为小于30人的小样本量,研究周期多以3个月为主,致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与慢性病干预或健康促进等关键变量间的剂效关系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其健康效益与风险有待深入考量,亦无法为不同群体的对症康复抑或辨证施功提供数据化与科学化支撑。
《纲要》指出,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要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近年来,随着AI、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体育产品、智能体育交互系统等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智慧化发展,尤其是在提供交互化健身方式、制定个性化健身方案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其智慧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1)人机交互运动体验不佳。随着AI、AR等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体感交互式AR智能互动大屏成为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智慧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练习形式,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但人机交互运动体验不佳现象仍较为突显,一些公园的太极拳AR智能互动大屏仅能实现跟随练习、系统打分等宏观运动交互,而对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动作的量化标准,如高低、宽窄、快慢等暂不能识别,亦不能与习练者基于动作教学、实时提醒、结果反馈等进行有效互动,即这种单一化交互方式并不能对太极拳练习的动作规格、练习要点、易犯错误等进行全面、直观讲授与纠正,多表现为一种跟随练习的模糊性方式,实则与面对面真人教学的效果相差甚远,一定程度将削弱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积极效果。
2)民族传统体育智能化产品缺乏。在新信息技术助力育产品日趋智能化,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体育App等智能体育产品一定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个性化、数据化的运动促进健康需求。但场景的智能化产品多以跑步、健步走等周期性运动为主;而对于在我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动作特征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与新信息技术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核心算法、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图像识别功能等不完善,导致智能体育产品无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面、实时地监测与提示,这亦是造成当前智能体育产品功能单一化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对户的捕捉不足,一方面,年轻群体对民族传统体育兴趣水平的日渐增长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另一方面,如民族传统体育智能产品的研发以中老年群体为受众,则基于营利性、受众需求等综合考量,可能会出现产品供给不足、功能单一的现象,但若着眼未来,随着具有一定智能化产品使用能力的群体步入老年,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高智能化研发将成为亟需填补的空白。
3)民族传统体育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不足。其一,数据采集能力不足。目前,受限于AI、传感技术等仍处于初步阶段,加之民族传统体育动作的多元化特征,当前智能体育产品对民族传统体育数据采集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显。同时,其数据采集多以练习组数、距离、能量消耗等基础性数据为主,而对角度、幅度、动作轨迹、动力结构则相对缺失,导致无法为参与者运动实践提供数据化支撑。其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注重体感的非线性活动,数据结构多以视频等非结构化形式呈现。尤其是随着5G、直播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锻炼视频化、直播化特征日益凸显,网络平台时刻留存大量民族传统体育数据,而对此类数据缺乏有效分析、挖掘与利用,造成数据整合度不高,导致新媒体传播趋势下科学化健身指导、针对性反馈建议等健康需求的保障不足。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仅靠其单一部门、领域的力量难以完全破除复杂化发展难题,故需实现不同部门、领域相互协作。尽管近年来体医、体养、体卫等跨领域融合发展得到高度重视与积极推进,且体育总局、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开展一系列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但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融合发展能力尚需加强。
1)理念共识尚未达成。个人层面,虽然社会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主动健康意识仍较薄弱,多数人尚存在主动医疗、被动体育的观念,更不必说养成和践行自主自律的体育实践行为,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非医疗健康干预的积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上文已阐述主动健康意识不足的两个层面,即主动健康意识缺乏和主动健康认识片面,故不再赘述。国家层面,尽管目前已出台诸多体医、体教、体养等融合发展相应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体育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但要将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具体落地、落实、落细到不同领域、部门并形成优势互补,仍需多方位引导与宣传。
2)协同机制不健全。目前,受体制、职能、利益等多方因素制约,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旅游等跨领域融合发展呈现分工多、合作少、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条块式管理现象。同时,由于部门分离、业务互不融通,难以实现不同部门资源优势互补,致使融合发展在观念、目标、技术手段等方面距离相互借鉴、补充与促进的发展理念存在较大差距(贾三刚 等,2021;蒋依依 等,2020;杨国庆,2021;甄玉 等,2021),导致融合协同效能不足。此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内涵外延、实施细则等尚不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领域间尚未形成融合发展协同机制,亦未能有效解决不同领域间明显存在的界限与壁垒,缺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通过渗透、重组和延伸等途径与其他领域资源的有效整合。
3)保障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虽然部分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体育与医学、旅游、教育等在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但仍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培养体系不明确的现象,难以适应专业化、系统化融合发展需求。在新技术支撑方面,大数据、AI等新信息技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仍处于初步阶段,新信息技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养老、旅游等跨领域融合发展中的数据化、个性化、交互化应用效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财政支持方面,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问题仍较为突显,缺乏社会资本、企业机构等的多元参与。以体医融合为例,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提出将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但目前体医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主要源于体育与卫健等部门财政拨款,并呈现保障补偿机制不健全等政策执行的冲突性问题(曾程 等,2023)。
《纲要》指出,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当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健康需求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需结构失衡除表现在城乡间、地域间外,还表现在以下3方面。
1)供给结构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以及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八段锦、太极拳等的大力宣传与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实践,并在疾病的防治、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以常见的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为主,而对其他类型的武术、传统体育养生等健康促进方法及其所内蕴的健康理念、文化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更不必说中华龙舟、、抢花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即缺乏对不同类型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的深入挖掘、系统阐释与多元供给,这既不利于发挥其多元化、多样化健康促进功能,也不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身和健康需求。
2)供给内容程式化。在民族传统体育同一项目内缺乏基于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内容供给。以八段锦为例,尽管目前八段锦作为一种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但主要表现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间的一般性特征,缺乏基于不同运动目的、年龄、需求、身体状况等的多元化、个性化内容供给,这将在一定程度制约八段锦之于不同受众,尤其是面向青少年、儿童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基于不同受众的个性化健康需求和差异化主体特征,针对性设计其练习动作的结构、过程、特征、风格等,是当前在民族传统体育同一项目内丰富其供给内容、提高其需求满足水平的重要环节。
3)供给水平不高。科学化健身指导是保障人民群众健身效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日益增长,科学化健身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必要的健康需求。整体来看,尽管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充实,科学健身指导水平不断提升,如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约270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92人(高志丹,2022),但距离《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到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健康服务,科学化健身指导相对缺乏、水平不高等仍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甚至是造成健身效果不佳、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
《纲要》指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构建多元协同的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体系,亦需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多元协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1)政府协同工作机制尚需完善。近年来,尽管政府部门在积极倡导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活动、提供多样化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政府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不畅通,尤其是职能转变不到位和多元主体角色定位不清晰,直接导致跨部门间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协调性不足,各部门间边界不清、职责不明、业务重合、对接不畅等问题较为突显,一定程度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高质量供给的进程。
2)社会力量承载能力有待提升。尽管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在规模上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但其发展依然高度依赖政府部门,缺乏基本的自我造血能力,除了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获取资金,尚未形成稳定创收渠道。具体而言,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在健身活动组织、科学健身指导、健身场地完善等方面能力不足,亦缺乏优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目前主要依靠原有健身志愿者、跨界工作者开展业务,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的质量亟待提升。
3)市场驱动力不足。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主动健康、运动促进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但这些需求多表现为一种“非经济性”或“非消费性”特征,加之市场主体固有的逐利属性,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消费市场的羸弱。同时,尽管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的市场准入环境得到一定优化开云官方网,但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的政策支持不足,落地程度不够,市场主体主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领域的意识未能得到充分激发。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体系建设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征程上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个性化、针对性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体系亟待完善的现实问题,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完善健康筛查流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制定应加强对运动参与者运动前身体活动水平、疾病症状、既往病史等的健康筛查,既有利于排查运动风险、开具安全运动处方,也是获取运动参与者个人习惯、需求、目的等信息的重要环节。此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制定亦应遵循针对性、必要性原则,尽可能简化健康筛查流程,因为过于复杂的筛查环节亦会成为运动参与的潜在障碍。如开展柔和缓慢的太极拳、健身气功时需注重运动参与者柔韧性、平衡能力等的筛查与测试,心肺耐力则非必须项;而进行强度较大的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等练习时,则需在筛查柔韧、平衡的基础上注重心肺功能测试。
2)健全评估体系。针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仅被视为固定化练习方案的问题,应加强其不同练习阶段健身与健康数据的动态监测、评估与反馈,并根据练习过程中实际情况与具体进展在运动的频率、强度、量、进阶等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达到科学、有计划锻炼的目的。同时,基于锻炼者对运动处方执行过程中方案制定、过程指导、数据监测、结果反馈等数据化、实时性认识的需求,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使锻炼者对运动处方执行过程中的数据监测与反馈等能够有较清晰的认识,这既有助于习练者建立与保持正向心理状态和积极自我效能,也有助于确保练习的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发生。
3)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高等院校可在培养方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基于这一实际需求的适应性调整,加强兼备民族传统体育和医疗康复双向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体育社会组织等也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师的培养、引进和管理机制,通过不同方式协调部门间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目标任务等差异,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康复医学等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师的从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4)加强科学性研究。在对不同运动对象进行健康评估、体质监测与科学诊断的基础上,针对其具体症状和身体机能水平,既需进一步系统探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时长、强度、次数、频次等量化要素,以及不同练习形式组合等在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病后康复、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定量关系与剂量效应;也需深入开展大样本、长周期前瞻性研究,明确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这既能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作为一种针对性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提供数据化支撑,也能为对症康复抑或辨证施功提供科学指导。
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智慧化服务水平,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领域智慧化赋能的重要举措,对满足人民群众交互化、个性化、针对性健身和健康需求具有积极作用。
1)优化人机交互运动体验。图像识别精准度是影响人机交互体验的重要因素。可在输入节点增加麦克风阵列、深度摄像头等新型传感器,让人机交互系统拥有更完善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图像识别能力;在输出节点增加语音通道等新反馈通道,使输入与反馈循环通道更多、形式更丰富,构建一套集语音、肢体动作、感官触觉于一体的多模态交互,促进习练者与交互系统基于动作教学、实时提醒、结果反馈等健康需求进行有效互动,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趣味性和交互性,也有利于保障和提高健康促进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可基于健身者个性化健康需求,借助AR和VR等技术适配运动场景,营造沉浸式交互体验,吸引更多人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智能化产品。一方面,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创建民族传统体育智能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加强内置芯片的核心算法、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不同运动形式和场景的图像识别等研究,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智慧化服务能力,使民族传统体育智能化产品能够对其复杂化、多元化动作进行全面、实时监测与提示,满足社会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智能化健身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升智能化产品功能开云官方网。以社会大众个性化健康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AI、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化健身器材、智能化体育App等的智能化水平,使其真实和全面地记录、分析和反馈练习中的健身和健康数据。
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其一,加强数据采集能力。以社会大众基于健身数据呈现的数据化、科学化等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内容+平台+硬件+场景全覆盖应用”为目标,推进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的精准研发,加强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普及应用,并基于不同项目、受众、场域等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数据采集渠道,丰富数据采集维度。同时,在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前提下,整合各部门健身数据,使其在线、共享、应用,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数据库,避免数据壁垒发生。其二,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采用数据清洗技术与分析工具,整改或清理元数据中乱码、格式不统一等问题,避免造成数据对接和传输困难;并围绕非结构化数据的属性、语义和底层特征等,利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平台软件(如华为云德拓DATRIX),通过构建数据资源库、智能搜索应用等管理和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基本情况、隐含规律等,提高数据整合度,改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效果,继而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实践。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化发展能力既是深入落实和推进体医融合、体养融合等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人民健身效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要措施。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能力尚需加强的问题,可从以下3方面着手。
1)强化理念共识。在个人层面,应以“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指引,在理念上加强对主动健康意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认识,在实践上积极践行独具健康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借此养成自主自律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成为慢性病的防治、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对助推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在社会个体层面的具体落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国家层面,可在积极倡导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以及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教育、养老等不同领域融合发展。通过落实相关部门主体责任,突破体制障碍,推动跨领域、跨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强化各部门融合发展理念共识,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理念深入实施。
2)健全协同机制。其一,划分责任事权,健全体制机制。打破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养老等部门间的界限与壁垒,清晰划分不同部门的权责范畴,完善各部门治理责任传导、形成责任落实闭合回路,促进各部门分工协作。其二,完善顶层设计,健全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应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内涵外延等,使各领域管理体系结构互通、互融、互鉴,并在发展质量层面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创新融合发展方式,助推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其三,加强深度沟通,健全运行机制。以社会大众基于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同级部门横向沟通、上下级部门纵向沟通、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内外协同,建立和畅通多部门协同渠道,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其四,融合多方利益,健全激励机制。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引导、精神奖励等形式,提高参与部门、企业等多元主体积极性,为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其五,完善政策评估,健全监督机制。一方面,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旅游等跨领域融合发展的工作进展以量化形式作为资金支持、政绩评估、表彰评优等的评价依据,激发参与主体工作热情,保障政策执行落实落细,避免跨部门融合出现追责无人。另一方面,强化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督察,监督各级各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专项资金使用等,并以法律法规约束协同健康治理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违法问题。
3)完善保障体系。其一,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高校应厘清专业定位、深化学科交叉、明晰培养体系、开设特色课程等,着重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的实践应用教学,并通过学科交叉等方式培养兼具民族传统体育、医学和康养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组织不同领域专家协商制定其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引导体育高校与医学院联合办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其二,加强新信息技术赋能。加强新信息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技术驱动,通过智能化平台、智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融合更加数据化和科学化、与养老融合更加智慧化和人性化、与教育融合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与旅游融合更加沉浸化和交互化。其三,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建议体育及医疗部门尽量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财政投入机制或预留专项经费作为基本保障;做好社会资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教育、旅游等融合的引导、扶持,为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企业机构创新民族传统体育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推动形成多元的资金来源保障机制。
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现实问题,需从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以供给的结构、内容、水平为抓手,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需结构。
1)健全供给结构。以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身和健康需求为导向,并基于不同受众的年龄、偏好、运动目的等个性化甚至个体化特征,将不同类型的传统体育养生、武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因人、因地、因需地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的重要组构,健全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结构。其中,无论是以健康促进与养生保健为直接目的的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体育养生,抑或以健康促进为价值诉求的太极拳、木兰拳等武术项目,还是以健康促进为多元功能之一的毽球、民族健身操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踢毽子、舞龙舞狮等不同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皆是健全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结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彰显各具特色的健身方法和理念,也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身和健康需求。
2)完善供给内容。基于不同受众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特征,完善同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内容供给。以八段锦为例,鉴于八段锦流传广泛且群众基础深厚,可在沿用原有养生理念、动作名称、动作数量与核心定势的前提下,基于受众不同的运动目的、年龄、需求等特征,针对性设计动作的结构、顺序、过程等,完善八段锦多元化内容供给。如以不同运动目的为依据,可分别基于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目的、中年群体的降脂减肥目的、青年群体的防身自卫目的、少儿群体的嬉戏娱乐目的等完善八段锦的内容供给。当然,对同一运动目的的受众也应基于个体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方案,充分发挥其对不同受众健康促进的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对其健身理念与方法的完全割裂抑或严格区分,亦非规定某一类受众仅能练习特定内容,而是强调以满足不同受众多元化健康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灵活调整。
3)提高供给水平。其一,提高科学化指导水平。在增加数量、提高上岗率(郑家鲲,2021)的基础上,更要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化指导水平,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其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踢毽子教学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既要对盘、磕、拐、蹦的基本动作、动作规格、易犯错误给予科学指导,更要阐述和强调采取和变换不同部位、踢法踢毽子对提高协调性和灵敏性的积极作用。在数十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大众踢毽子过程中时常、习惯性用单侧的脚内侧接、踢等(初学者、有一定习练基础者均有此现象),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促进身体全面健康发展,还易因单侧髋关节和大腿内侧肌肉过度锻炼导致运动损伤发生概率大幅提升。其二,利用新媒体矩阵加强科学健身宣传。把握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宣传民族传统体育健康促进作用的机遇,同时,充分利用短视频、长视频、推送文章等新媒体渠道,从完整示范、分解教学、易犯错误、纠正方法等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指导视频进行科学化制作和专业化宣传,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健身理念与方法。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多元协同新格局需将政府、社会、市场等不同主体在各自领域的优势以及协同优势紧密联系起来,推动跨部门、跨领域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
1)完善政府协同工作机制。一方面,转变职能定位。政府部门在承担政策法规制定、专项经费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关键任务的同时,要及时转变职能定位,将在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定位为主导与协同,即主动从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协同者,并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政策法规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等方式调动社会、市场主体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的积极性,以此畅通对话机制。另一方面,明晰职责边界。政府部门需从观念上转变以往单一供给模式,建立职责细化的事权管理机制,厘清政府、社会和市场间的责权关系,跨越政府与社会、市场组织边界,形成多元主体平等、互动、协同的网络结构。
2)提升社会力量承载能力。社会力量需充分考量社会大众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数据化平台等方式深挖、洞察与分析社会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满足社会大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有利于同时实现政府简政放权、社会力量通过健康服务扩大自身影响力和大众健康水平提升。此外,体育社会组织还应加强业务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数据整合、科学健身指导、健身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运营能力,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供给的质量。
3)加强市场驱动力。首先,洞悉市场主体在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中的发展障碍,优化市场环境,从审批立项、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注资、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避免市场失灵的尴尬现象。其次,发挥政府购买的杠杆作用,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业务分担、合作生产等途径,将具体服务工作委托给营利性市场组织运营,提高市场组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服务的供给效率。此外,市场主体需以社会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个性化、多元化健康需求为导向,主动与政府、社会进行沟通与联动,发挥市场主体在调节资源配置、沟通协调、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使个性市场供给成为衔接基本政府供给与专业社会供给之间的重要纽带。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对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并据此提出新举措,尤其是要基于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需求,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慢性疾病的预防、干预、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新征程上更好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对健康中国建设的助力作用。